Part 1
呼~随着HP4200的落地,设备总算上完了!
新店伊始,没啥业务,就想把自己开店的经理记录下来,仅供大家参考。
先来交代一下开店的背景。
本人80末生人,我爸在95年开了一家小复印店,说小是真的不夸张,大约12-15㎡之间。早些年信息不对称,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,会打字复印,整个圆角名片,再用方正排些书版,每年的盈利状况还算可观。在店里上班的三姨给我说了一个细节,当年打印机坏了,我爸和她都不会修,我们郑州这边的师傅也搞不定,我爸生生的扛着机器直接去了趟北京。
开店的中期,我爸实际已经对店里的业务不怎么上心了,和他认识的几个同行经常通宵打牌,店里的生意靠我三姨和一个女工维持着。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这小十年毫无作为,既没有更新设备,也没有扩大店面。总结起来,我爸算是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,跟他同时代的有些老板抓住了风口,做成了行业的大佬。
算起来,从06年到21年,我在小店里断断续续也呆了十多年,期间出走三次。
第一次是08年,去北大青鸟上学(上了个寂寞);10年再次回到店里,在楼上又租了一间房子,更新和添置了一批设备:彩机、写真机、胶装机、裁切机、喷墨机……
第二次是13年,我实在厌倦了这一行,手里攥着存的10万块,去外边和朋友在美食广场开了一个炒饭档口。
怎么说,这一年算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——一年的时间,吃喝玩赔,这十万块就没了。事后想想还是有一点点后悔的,如果当时我拿这钱在郑州东区付个首付……
但是,大部分时间回忆起这段经历,我觉得还是挺值得的!
父母总是试图用他们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,外边的世道有多乱,生意有多难做,把我们圈养在他们建好的舒适圈内。
举个栗子:很多人吆喝着LV在中国已经烂大街了,已经不是奢侈品和贵族身份的象征了!我片面的认为:只有真正拥有过LV(正品)的人说这话,听着才更让人信服。
父母有错吗?至少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!但是,有些事情是需要我们亲自尝试之后,得出自己的答案!
第三次出走是17年,到一个跑友的公司去做进口食品销售;一年的时间,算是一种历练吧。我跟熟人开车侃大山啥的都没问题,跟陌生人沟通还是挺有障碍的。特别是跟陌生人打电话,莫名其妙的抗拒。
18年下半年第三次回到店里。
这时候我爸和我姨已经解甲归田,店面由我老表和我两个人经营。
我负责前期,他负责后期。每人每周休息一天,法定节假日我们跟国家规定保持同步。自己店干不了的业务就外包给快印车间或者印刷厂。
因为房租价格低,店面老,利润追得比较高,总体算下来收成还可以!而且,自己的店,也都是自己人,营业和休息时间安排起来也会非常的方便和灵活!
我从15年到21年,全国各地跑了大几十场马拉松和越野比赛。本来计划20年3月去日本跑东京马拉松,因为疫情原因而搁浅。
马拉松和越野比赛大部分都是安排在周末,比赛周我双休,他全班;完事儿回来第二周他双休,我全班。每年夏季七八月是淡季,老表会带着他们全家出门自驾旅游1-2周,我在店里一个人撑门面也完全ok的。
所谓人各有志。
我从19年开始,就一直在酝酿找个新的地方,开个大店的想法。我不想总是重复这种一眼就能看到四十岁甚至五十岁的生活!
我也把这个想法告知了老表,他觉得现状就挺好,收入不错,工作压力不大,时间自由支配。
最关键的一点:我们俩差半岁,他10年就结婚了,儿女双全,房子车子老婆孩子啥都有了,没有太想折腾的欲望。完事儿我这啥时候被人接盘还遥遥无期,一个人也挺闲的慌,所谓成家立业,家还没着落,就先立业吧!
分久必合合久必分。
我们俩分开开店,完全不存在任何利益上的纠葛。完全就是走到了人生分叉路口,他选择安守在老店,我选择出来拓新。
<未完待续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