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帮助 |
日历事件 |
![]() |
#1 | |||
|
||||
正式会员
等级: 六袋长老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可是随着年头的增涨,机械结构开始磨损,一切似乎就不正常了。 比如:太薄了发现粘不住,太厚了发现溢胶;更可能是一头圆一头方,调整压力也无用;也可能是一头有胶,一头是空腔。勉强凑合着用了。 遇上这些问题应该算是正常的,但迟迟不能解决,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:一是厂家没有定期对用户进行技术增补和培训;甚至一些小厂,自己都没有对这些经验做过总结;就算有经验的厂,与客户沟通也是一个问题,往往鸡与鸭讲。在中国目前的胶装机售后状态下,往往把售后卖给了经销商;经销商要么不管,要么就是乱要钱乱忽悠,成为他们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;实际上社也损害了厂家品牌的利益; 你和经销商的维修人员沟通多了,烦了,就来一句这机要换新了,都用了几年了。 下面总结一些个人经验,与同行分享;不管有用没用,算是我的小结吧。 1、及时更换太阳刀和小铣刀,这个是根据用量来的; 2、针对不同厚薄本调整刮板高度,寻找合适的胶量; 3、调整胶轮高低,找出最大的包容高度; 4、合理调整制本的两头夹持压力。 5、胶锅里熔化的胶量不能太多,应该在标准以下一点;太多了问题也多; 6、不同胶质的熔点不一样,在不同温度下稀薄状态和粘度、固化时间都不一样。总体而言,温度低一点会更粘一点,固化时间也快,这有利于装订操作。因为不同胶的性质不一样,胶装机的温控也不是很准确,甚至冬天夏天熔化的状态和温度都不一样,这需要参考胶质厂家提供的熔点温度,平时留心找出合适的熔点温度。 |
|||
![]() |